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文化 >

版面速览|7月10日贵州日报《生态》新闻版

2023-07-10 12:06:21来源:天眼新闻

智斗“幺蛾子”  

——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捉虫养虫记

6月27日,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沙沟,阳光下的桫椤叶片窸窣作响,张冰晨在桫椤林中穿梭,认真查看着每一株桫椤叶片,好似在寻找神秘“宝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你看,这株黑桫椤的嫩芽被桫椤叶蜂啃食严重。”眼前这位青年是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他将“赤水桫椤”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这已是他第三次在这片桫椤林中“捉虫”。

“上半年雨水少,桫椤嫩叶生长慢,虫子也因此少了许多。”张冰晨一边介绍一边扒拉着桫椤叶片,烈日照射下,豆大的汗珠沿着他的脖颈缓缓流下。

“找到了!桫椤叶蜂幼虫,背面还有一只绿带度尺蛾幼虫!”如获至宝的张冰晨,赶忙拧开矿泉水瓶,小心翼翼摘下叶片,将两只不到1厘米长的青色幼虫装进瓶里,随即跳下土坡,三步并作两步奔至越野车上。“赶紧回实验室,这种幼虫比较娇气,很容易死。”

张冰晨口中的实验室,是贵州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下称赤水桫管局),既是培育桫椤苗的试验田,亦是桫椤病虫害防治研究的主阵地。

张冰晨在桫椤林中捉虫。

“去年夏天,整个金沙沟至少有一半的桫椤嫩叶被虫啃食,桫椤叶蜂与绿带度尺蛾就是‘幺蛾子’。”张冰晨说,甚至有些桫椤整株被啃得精光。

他们研究发现,桫椤叶蜂与绿带度尺蛾,前者喜阴湿,主要附着在水分较多的桫椤嫩叶表面;后者喜干燥,阳光炙烤下桫椤干叶是它的最爱。

二者虽然习性各异,但有一个共通点,即生命周期很短,从虫卵到成虫死亡仅45天。

“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既要掌握两种幼虫的生活习性,又要拿成对的雌雄成虫进行繁殖,研究配制适合它们‘口味’的诱食剂,还要防幼虫死亡,科研难度很大!”张冰晨一边说一边调整盒中叶片摆放的位置以便幼虫取食。

回到实验室,张冰晨第一时间取出幼虫,将冷藏柜中的桫椤湿叶与干叶分别投喂,并放入提前调节好温湿度及光照的实验虫盒中,随后向记者展示了数十只性别不一、大小各异的桫椤叶蜂与绿带度尺蛾。

为什么不杀虫,反而要大费周章地捉虫养虫呢?

“为了更好地保护桫椤!”回答的人名叫何琴琴,是赤水桫管局综合科科长,亦是保护区6.2万株桫椤24年来的“守护者”。据她所言,捉虫养虫是为了更加透彻研究分析其取食情况,研制出可以替代桫椤叶片的诱食剂,以此来保护赤水桫椤。

2016年夏天,保护区内病虫肆虐,超六成的桫椤叶片被啃食。

为了保护桫椤叶片正常生长,当年年底,赤水桫管局成立病虫害防治研究课题组,并于次年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攻克虫害难题。通过初步勘察,时任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杨卫诚发现桫椤叶片主要被桫椤叶蜂与绿带度尺蛾啃食,随即针对这两种虫类进行分析研究。

“起初我们的研究方向在‘杀虫’,但翻阅了全国有关桫椤的文献,没有一篇是有关桫椤病虫害防治的,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何琴琴回忆,因缺乏理论支撑,最初对这两种虫的天敌研究与中草药杀虫剂研制进展缓慢,课题组随即把研究方向从“杀虫”转向幼虫生物习性分析上,“捉虫养虫”之路也从2020年启程。

受制于这两种虫类生命周期短暂,加上不适应室内环境,最初捉回的幼虫存活率不超过10%,课题组不断调节室内温湿度以接近野外环境,2021年幼虫存活率升至60%,并且室内繁殖的“二代虫”“三代虫”存活率接近八成。

幼虫存活率的提升,不仅给课题组增强了科研信心,同时在取食研究上也获得突破。“我们发现叶蜂不仅吃桫椤,也吃桫椤的同科‘兄弟’小黑桫椤,这说明可以研制一种诱食剂,替代桫椤成为这两种虫的‘首选食物’,以此来保护桫椤叶片。”

经过两年多的“捉虫养虫”与诱食剂调配,赤水桫椤病虫害防治取得初步成果。“我们从桫椤中提取了数十种黄酮物质,初步判断这是‘引诱’病虫的症结所在。”杨卫诚说,目前赤水桫椤病虫害防治研究进度在30%至40%,通过分析桫椤叶片中的黄酮物质,课题组会在3至4年反复地对照实验后,逐步研制出适合替代桫椤叶片的诱食剂。

这场赤水桫椤保护者与虫之间“虫口夺叶”的故事仍在继续。

贵阳发布“无废细胞”创建实施细则

本报讯 (记者 王剑)近日,贵阳市“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贵阳市“十四五”时期“无废细胞”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实施细则》明确2023年完成100个以上“无废细胞”创建,“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500个以上“无废细胞”创建。

“无废细胞”,是指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等工作开展突出的社会生产生活各类组成单元,是践行“无废文化”,促进形成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方式的重要载体。包括“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景区”“无废酒店”“无废学校”“无废商场”“无废社区”“无废乡村”“无废机关”“无废医院”等10大领域内的“无废细胞”创建。

《实施细则》围绕“无废”生活、“无废”生产、“无废”文化及创建保障四大板块,设置了“无废细胞”创建指标,从工业固废“三化”、生活垃圾分类、建筑垃圾规范利用处置、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塑料污染治理等方面设立了“无废细胞”创建打分细则,并明确了各类“无废细胞”创建的牵头单位、责任主体及申报、评估时间,是“无废细胞”创建的指导性文件。

下一步,贵阳市将全面启动“无废细胞”创建申报、评估等有关工作,强化“无废城市”建设宣传引导,以“无废细胞”创建促“无废城市”建设,在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广泛传播“无废”文化,践行“无废”理念,筑梦绿色贵阳,营造“无废城市”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雨后水库景色美

7月8日,雨后的岑巩县平庄镇包东村将军山水库库区,云雾、公路、村庄与绿水青山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岑巩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推进绿色生态环境建设,处处呈现出水清岸绿、自然和谐的秀美画面。

胡国鑫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让石斛花开更灿烂

——记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院长黄明进

为人亲和,热情爱笑,这是黄明进给人的第一印象。

不过,一旦投入科研工作,黄明进立刻收起笑容,变得一脸严肃。“科研工作马虎不得。”

身为贵州大学石斛研究院院长,黄明进在科研这条道路上已经走过十余载,成果丰硕,有效助力贵州中药材产业发展。“科研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走下去,让贵州的中药材产业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2010年7月,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博士研究生的黄明进获得中药学博士学位,并加入到贵州大学中药材研究团队,开展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的教学科研工作。

“从事科研工作,要先考察贵州的资源分布,熟悉分布情况。”2010年至2011年,黄明进走遍贵州的中药材种植基地,考察太子参、半夏、白及、石斛、天麻等中药材种植情况。

考察归来,黄明进等人对贵州中药材种植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种苗短缺,70%以上的种苗从省外采购,成本相当高,且栽培技术落后,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所以,我决定从两个方向去开展研究,一是面向我省中药材产业需求,对需求量大且难繁的中药材开展种苗繁育技术攻关;二是开展贵州道地中药材天麻、石斛等大品种的道地性形成机制及仿野生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以提高中药材野生驯化后人工种植药材质量。”

为此,黄明进博士毕业入职贵州大学当年,就申报了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究贵州天麻、石斛等贵州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并获得了立项。

2019年,团队完成的“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体系与示范应用”获得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填补了国内外这项工作的系统性空白。

2019年2月1日,贵州省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推进发展石斛等12个重点特色产业。

作为历来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贵州大学,立即成立石斛产业团队,设立石斛研究院,并在校内规划30亩地建设贵州大学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石斛示范园。鉴于黄明进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学校指定黄明进负责产业团队、研究院和示范园的建设工作。

在贵州大学西校区,从当初水电路不通的30亩乱石场,发展到如今具备种质资源保护、良种繁育、示范种植、产品研发的石斛产业园,黄明进亲历并见证了全过程。“我们自己种草坪、植树、繁育石斛种苗,当时正值暑假,天气炎热,种树种草种苗都非常辛苦,我们从早到晚轮流管护。”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团队提交的铁皮石斛锦斛1号、金钗石斛赤钗1号新品种认定申请书,通过了贵州省农业农村厅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专家评审,获得两个石斛新品种认定证书。

科研成果要为经济发展服务。2021年以来,石斛研究院先后向我省凤冈等地捐赠石斛种苗超过30万丛;黄明进受邀到贵州雷山、安徽金寨开展石斛、天麻技术培训工作,累计培训超过500人次,并先后与赤水、沿河、锦屏、荔波、安龙、贞丰等石斛主产区生产企业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2023年5月9日,贵州赤水首届金钗石斛花节上,黄明进被聘为贵州省赤水市金钗石斛产业发展专家。

在天麻研究方面,石斛研究院研发的天麻仿野生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并在镇远、德江、大方、黎平等地应用推广。

在石斛研究院的帮扶下,毕节七星关区种植天麻重点品种——血红天麻,累计超过5万亩,有力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

我省首只人工繁育海豚亮相

本报讯 (记者 金秋时)记者从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获悉,7月8日,贵州省内首只人工环境下繁育且自然分娩的海豚宝宝正式与广大游客见面。

据了解,2016年12月19日,贵州极地海洋世界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从国外引进馆内现有的成年海豚进行科普展示与驯养繁殖。近年来,在相关动物繁育攻坚团队的不懈努力下,贵州省内第一只人工环境下繁育且自然分娩的海豚宝宝于今年5月6日凌晨3点14分顺利出生。

刚出生的海豚宝宝体长1米左右,体重近10千克,经过海豚妈妈两个月的哺育及基地工作人员精心的照料,小海豚已度过生长相对危险期。

据介绍,海豚在人工环境下繁育与分娩比较困难,加之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气压与环境完全异于沿海环境,因此此次小海豚的顺利出生就显得尤为珍贵。

目前,相关团队已成功繁育了海狮、北极狼、海狸鼠等哺乳动物。在今后的工作中,贵州极地海洋世界将继续加强对其它动物人工环境下的繁育工作,争取让它们在贵州健康成长。

贵州极地海洋世界有关负责同志还介绍,目前正在为海豚宝宝征集一个富有寓意且具有贵州特色的名字,有意向的市民朋友可将取好的名字及寓意发送至“多彩贵州城极地海洋世界”官方微信公众号,将有机会获得海洋世界门票与海洋世界年卡奖励。

贵阳洞穴生物多样性调查 已发现55种洞穴动物

本报讯 (记者 王剑)“原本以为只有30来种洞穴生物,没想到调查已发现55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近日,贵阳生物多样性调查洞穴生物专项负责人之一——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杨卫诚介绍了调查组的阶段性调查成果。

2021年8月以来,课题组对贵阳市云岩、南明、花溪、乌当、白云、观山湖6个区及清镇、修文、息烽、开阳4个县市具有代表性的69个洞穴的动物进行调查和标本采集。截至目前,已鉴定得到中华菊头蝠、光滑琥珀螺、粉华蜗牛、黑猫跳蛛、鼠耳蝠等55个洞穴动物物种。

杨卫诚介绍,洞穴生物是指生活于洞穴中的所有生物群类,包括洞穴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其中,洞穴动物是洞穴中最主要的生物类群,而且也是目前国内外调查或研究得最多的洞穴生物。目前的数据,只是对贵阳范围内洞穴动物调查的阶段性总结,最终的调查结果报告将在今年底完成。

据了解,对洞穴动物多样性资源开展专项普查,不仅可以摸清贵阳市的洞穴动物组成及分布,还可以为洞穴动物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为环保、旅游、水利、政府等部门在合理开发洞穴资源和制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计划和措施时提供科学依据,为维持洞穴生态平衡乃至整个自然界生态平衡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金沙:建成24座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

本报讯 (记者 张弘弢)盛夏的金沙,小桥流水,环境优美。在禹谟镇中坪村的乡愁广场上,村民王兴芬感慨地说:“自从社区里面建起了污水收集处理池和垃圾清运池,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我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也得到很大提高。”

作为乡村振兴建设示范村,中坪村仅仅是金沙县完善城乡环卫设施,推进靓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金沙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农村厕所改造、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迈出了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

2022年,金沙县完成新(改)建户厕1801户,其中,新(改)建户厕1412户,“十四五”期间提升改造问题户厕389户,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任务。全县已建成集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4座,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全县378个自然村寨规划建设污水收集处理项目378个,已投入资金4.5亿元,建成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点160个。

在安洛乡,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800吨/日的绿色发电厂正式投产运行。同时,20座垃圾中转站和4座压缩站及相关收运配套设施覆盖了全县境内26个乡镇(街道)所有行政村居,30户以上自然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覆盖率达85%。

金沙县实施县城和乡镇街道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县城空气优良达标率98.1%。

湄潭:首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

本报讯 (记者 王瑶)近日,遵义市湄潭县首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正式并网发电。

据悉,该垃圾焚烧发电厂可日处理垃圾400吨,满足湄潭县及周边凤冈县、余庆县的需求,预计年并网电量约4530万度。

随着该项目的建成,湄潭县、凤冈县、余庆县的生活垃圾将无需填埋处理,通过焚烧发电即可转化为绿色电能,有效缓解三县的生活垃圾处理压力,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污染减排、节能降耗、环境改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将有利于推进美好乡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垃圾焚烧发电厂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将打造成湄潭县的精品环保项目,成为湄潭县乃至遵义市环保教育示范基地、参观基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王剑 王远柏 金秋时 王瑶

编辑 金秋时

二审 王远柏

三审 干江东

关键词:

上一篇:生物医药板块上涨,相关ETF涨2%
下一篇:最后一页